【建造第二大腦】讀後感
相信很多讀者也跟我一樣,有著對「自我成長」方法的一份執著。諸如GTD、 Bullet Journal、晨間型工作,都一定聽過或者親身試過。
而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除了要主動學習剛才提到的處理工作的方法,也要學習面對每日被四方八面的資訊所轟炸,如果大腦不停受到這些噪音影響,肯定會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以及表現。所以,如何有效處理這些資料肯定都是我們關心的課題。
最近,瀏覽Amazon電子書籍時,發現除了「原子習慣」外,還有一本關於如何運用我們身邊的電子筆記去處理每日過多資訊的暢銷書,書名是「建造第二大腦」。
這本書的作者 Tiago Forte 是一位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數位資訊管理的達人,並將自己建立的一套知識管理系統分享於部落格並得到知名雜誌訪問及推薦。
首先,作者介紹的管理系統(C.O.D.E)並不是什麼高深難懂的複雜流程,但,這些看似很理所當然的方法正正就是我們很容易忽略了的重要步驟。
C - Capture (獲取)
作者推薦把所有接收到的電子資訊,都集中存放在同一個電子筆記工具(例如: Notion,Evernote,Obsidian ...) ,原因係盡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同一地方,減少不必要的分心。
但,因為種種原因(例如版權),要把資料記錄在同一APP上也不是易事:例如,你如何在電子筆記上存取Kindle甚至Hyread 電子書上記錄的筆記?作者在這方面就介紹了一個叫Readwise的APP,我自己沒有用,反而是用傳統的Screen Capture去解決。
O - Organize(組織)
把資料組織起來並跟據自己的習慣分類,存儲,使未來的自己可以輕易存取。作者亦另外提出了PARA這個概念,我認為這是本書的精髓,會在往後的章節向大家詳細說明。
D - Distill (萃取)
把資料收集,組織好後,第三步就是消化。我經常會忘記了這步驟,隨意把資料存放後就以為可作日後使用。經驗告訴我,一個月後睇番已經忘記得七七八八,完全幫不上忙。可能又要重新研究一番,費時失事。所以,對於重要的筆記,我現在一定會花時間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句prograssive summary。並在電子筆記設定提示,28日後重覆溫習。
E - Express (表達)
盡量透過不同的方式(例如,寫作、教學、討論等等)去分享學習到的知識。
P.A.R.A - Project/Area/Resources/Archive
上一章我提及過,認為最值得參考的是作者關於「組織資訊」的方法。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專案(Project)的分類方法,例如你現在正在寫一篇關於「財務自由」的文章,就應該創建一個「財務自由」的文件夾去存儲有關既研究,或者以前儲存過的資料都可重新放在文件夾作備用。這個方法有以下好處:
輕鬆掌握到自己同時進行的專案
簡單地衡量自己當前的工作量
可以將以往有關的資料都放在同一文件夾作鳥瞰
能夠快速了解自己手上正同時執行的專案,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要點,使我們聚焦在自己真正的目標,那些常常忽然出現的興趣及自我提升既項目,就可以依靠這種方法刪除,盡量令自己同時不要超過3至4個專案。
至於另外的Area/Resources/Archive,我認為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處理,他們並不是什麼必要的步驟。以下作簡單介紹:
Area
基本的分類
跟現在進行的project沒有太大關係
建議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設定
Resources
未來有用的資料
建議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設定
我自己沒有建立這層文件夾
Archive
沒有太大用途的資料
建議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設定
我自己沒有建立這層文件夾
如果讀者想加深了解我如何使用Evernote去幫肋建立「第二大腦」,請留言或私信我。